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及绩效改善解决方案服务商

一辈子都不敢涉足内心的无人区,所以你注定平庸
2019-06-26 | 职场技巧

导语
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无人区,在那儿,我们“见自我、见天地”。但,无数人终其一生也不敢瞥上它一眼,只为寻求安全的幻觉。


01 - “自我的真相,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,那里有神灵,心无旁骛地追寻就能听到祂的声音。”

创业者、特立独行的人,那些在泥沙俱下的浪潮之中,保持独立心态和审视目光,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的菁英们,正是勇于涉足内心无人区,敢于踏上“自证之旅”的一群人。

“无限风光在险峰”,通向内心的无人区就是觉醒之途,你出发了吗?

电影《七十七天》打动了我。在这部取材于真实事件、展现一个男人徒步77天穿越羌塘无人区穿越的电影中,有人看到了藏北绝美风光,有人看到了远方自由辽阔,而我看到了企业家、创业者们头上三尺的神灵。

对于电影中那位孤独中穿越无人区的男主“杨”来说,最躲不开的拷问就是“为什么”?九死一生,艰难险阻,凭什么要拼死而行?英国登山家乔治·马洛里的那句“因为山在那里”只是一个讨巧的回避。它并没有回答,即便是“山在那里”,为什么走向它的人寥寥无几?

同样,为什么创业者永远是人群中的少数?九死一生,艰难险阻的创业之途,何故他们偏要拼死而行?


02 - 像堂吉诃德那样趟过无人区

一项调查发现,很多人之所以没法迈出创业第一步,因为最大的恐惧是害怕失败后被嘲笑。

但堂吉诃德不怕。斯坦福的领导力大师马奇最推崇堂吉诃德式的行动力,因为堂吉诃德根据身份而非结果去行动。他不关心结果,只关心“我是谁”,堂吉诃德的答案是,成为真正的骑士。

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,看重现实的获取和清晰的成功,这并没有错,但堂吉诃德不喜欢这样的选项。《七十七天》那个横穿无人区的“杨”之所以行动,因为他凭借这个行动来定义自己——吹着空调吃着西瓜在家看别人探险也是不错选择,但这不符合他对于自己的定义。

就这么简单。李安去年押上声誉拍了一部《比利·林恩的中场战事》,别人问他为什么,他淡淡地说,“我已经看到了更清晰的电影。而我一旦看过它,就再不能假装从来没看过。”就这么简单。
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无人区,有的人看过它一眼,就再不能假装没有看过。正因如此,总有一些人选择“反熵”的活法。反熵、窄门、逆流……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:在泥沙俱下的浪潮之中,保持独立的心态和审视的目光,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,这才是真正的精英思维。

改变世界的创业之所以稀少,是因为它超越常识。能够迅速被大众喜爱的东西,往往让人们感到熟悉和安全。而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人、科技和产品,总是带着某种离经叛道的气质。


03 - 容易的选项让你贫穷

电影《喜马拉雅》中,老头人的运盐队想要超过出发了好几天的年轻人队伍,却遇上坏天气。他想要抄近路——一条绝壁上的险路,又畏其艰险。难以决定的时候,那个在寺庙里当喇嘛的小儿子对他说,“如果你要选择一条路,就选那条最难走的”。

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道路已然不易,在“做容易的事”和“做困难的事”之间,符合人性的选择是前者,但这也应和了哈佛大学教授穆来纳森所说的:“贫穷之人会一直穷困潦倒,忙碌之人会永远日理万机,孤独之人会终日形单影只,而节食之人也总是以失败而告终。”

倾向于选择容易之事的众生,必然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稀缺。无人区的穿越者和走进未知的创业者则试图超越稀缺,进入丰沛之地。

常出现在美国大片中的桥段:冒险的召唤、恐惧的刺激、智者的激励、在最危险的地方化险为夷,死而复生、带着宝藏回到平凡的世界……人们屡屡被吸引,因为这是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本能,也是每个人内心的“无人区”,只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敢瞥上它一眼,只为寻求安全的幻觉。

其实,未知是可以被消解的。正如电影《七十七天》取材的《北方的空地》中描述的那样,作者初入荒原的时候,也会对漫长未知的旅途感到恐慌。但当他把这段探险分解为每天行过的每一段路,趟过的每一条河,吃下的每一口糌粑时,这似乎又是一趟能够把握的旅程了。所以,走进“无人区”的并非莽夫,而是更懂得如何行动的人。与之相反是太多隔岸观火的人,患上了“分析麻痹症”——站在此岸谈论彼岸,却永远不曾迈出第一步。


04 - 踏上“自证”的神秘之旅

领教工坊&及优学院联席董事长,曾任惠普全球副总裁的孙振耀说过,“我可以把一家公司从一百人做到一千甚至一万人,可是这跟从零到一百的过程没有可比性。创业最大的问题是选择,你要有勇气做一个你不知道未来的决策。”在他看来,职业经理人是“他证”,哪怕你只是个“影帝”,只要演技高超能哄老板开心,便可万事大吉。但创业者必须“自证”,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自欺或他欺,但终须与自我赤裸相见。自我的真相,藏在最人迹罕至的地方,那里有神灵,心无旁骛地追寻者就能听到祂的声音。

然而,在神灵关顾之前,需要一段极其专注的过程,这个过程在旁人眼里是如此的枯燥,如同《七十七天》主人公推车独行在荒原,茫茫天地作伴;如同创业者心心念念尚未成熟的产品,周围无人喝彩。殊不知,枯燥正是凝神专注的道场,专念于每一步,所有的路都不会白走。

《干法》一书,描写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“无人区体验”。他说,自己的工作中有一些可称为“神的启示”的瞬间,是如此真实的。“看到我那样拼命地工作,那样苦苦思索,神都看不过去了,神可怜我,赋予了我智慧。我想事情只能这样来解释。”这是稻盛和夫的解读。

若要问什么是无人区的终极体验?那就是见自我、见天地。孱弱的“假我”,是阻挡你直面“真我”的唯一枷锁。

 “……谁决定我们为什么而活、为保卫什么而死?谁用锁链捆绑了我们?又是谁拥有解放我们的钥匙?……是你。你有一切你需要的武器。现在,战斗吧。” 这是去年热播美剧《西部世界》中的一首诗,也是受造物的觉醒宣言。通向内心的无人区就是觉醒之途,你出发了吗?


- 本文结束 -

分享这篇文章

嘿,我来帮你!